查看原文
其他

蛤蟆的油

水姐 秦朔朋友圈 2019-08-23

· 关注秦朔朋友圈  ID:qspyq2015 ·

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588篇原创首发文章


上次写法国的《驴皮记》,这周动物系列继续进行,写的是日本的《蛤蟆的油》。

什么是“蛤蟆的油”?

在深山里,有一种特别的蛤蟆,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,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。人们抓到它后,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,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,不禁吓出一身油。这种油,还是日本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。

人并不能真的认识自己,人是需要反思的,也需要从自己遇到过的人、做过的事中照一照自己,需要从广阔的社会、地球、甚至宇宙中观看自己。

很深的含义!

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(1910-1998)68岁的时候写过一本自传,就用《蛤蟆的油》命名了。

了解一个人是怎么生长起来的,什么人和什么事对他一生影响重大,其实相当于是一堂普遍意义的人生课、父母课。我们如今常说,我们从来没有经过培训就当父母了,其实不然,爱读自传的人,其实就是在观察、研究人,熟读各类自传比研究育儿宝典恐怕有用。

对于教育焦虑的人们大可不必在孩子8岁之前着急,因为人都没有定性呢。黑泽明小时候智力发育缓慢,二年级之前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,只好自己玩自己的,后来发展成“觉得上学就是地狱”。孩子的智力发育有快有慢,一年有一年的水平,那种僵死的规定完全是错误的。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人,我们其实不明白也不承认自己的社会地位、工作关系、朋友圈子,已经是起跑线了,再怎么比也是枉然。人生从来都不能运筹帷幄、精确测算的。因为,人生最重要的是希望和机遇,这些都不是从现状里能寻得的。

黑泽明是怎么从这样的境遇中得到拯救的?他自己总结过三股力量:

第一股力量来自他的哥哥丙午。黑泽明形容他的哥哥骂他的词儿和花样很多,但绝不大声吵嚷,而是小声到被骂都只能勉强听到,给他留有尊严,而且总是在学校保护他,很多情况下都带着他,还教会了他游泳。

第二股力量来自老师立川精治。对于智力发育缓慢、性格乖僻的黑泽明,立川总是庇护他。当同学们嘲笑他的画,老师却夸奖他。对于孩子而言,夸奖使他们自信。在老师的爱护下,黑泽明喜欢上了画画,而且越画越好,其他课程的成绩也提高了。黑泽明很感谢这位崇尚自由,以鲜活的感性及创造精神从事教育的老师。此外,立川还带着他学习日本古典文学。

第三种力量来自同班更爱哭的孩子植草圭之助,也是他一生的发小、好友。黑泽明在同学们心目中爱哭软弱,是被嘲笑的对象,还被叫做“酥糖”,他觉得植草是他的一面镜子,便于观察自己。植草后来也成了文学家,还写下了关于黑泽明的一本书——《虽然已是黎明——青春时期的黑泽明》。他们两个后来还合作编剧电影《泥醉天使》。

人的一生,遇到谁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。成长之路如此漫长,真正影响人心的不过是类似的人心,彼此激发。

再来看看他的原生家庭:

黑泽明的父亲,军人出身,很讲规矩,会因为饭菜摆放、拿筷子之类的问题严厉训斥妻子和孩子。但他也有开明、开放的一面,他认为,干什么都能获得一种经验。他退役后在体校工作,对体育一直坚持积极鼓励的态度。在体校,他除了大力发展传统的柔道、剑术之外,还把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械置办得齐全完备, 并修建了日本第一座游泳池,还大力推广棒球。对自己的孩子自然也是全面鼓励,所以黑泽明虽然从小体弱,腕力很差,连俯卧撑都不会,但他的剑道(一级)、棒球、游泳(水府派、观海派)、高尔夫的水平都不错。无论如何,任何人都可以掌握一门可以陪伴终身的体育运动,这是育儿的普遍真知。

还有一点比较想不到的是,他的父亲在那个认为看电影会对子女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的时代中,会主动携全家去看电影,而且以后,他认为看电影对子女教育有益的态度也没有改变。并且,非常前卫地带他们去看西洋影片,黑泽明两兄弟都对电影充满了热爱,从小热爱一件事,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状态。

他的父亲文化涵养很高,对中国文化也很喜爱,让孩子们学习书法,他对黑泽明说,“专心致志练习剑道我非常赞成,但是也要学习书法。”所以,受父亲教导和影响,黑泽明从小会背唐代张继的《枫桥夜泊》,并会挥毫自如地书写。他父亲喜欢“剑使青龙偃月刀,书读春秋左氏传”这句话,虽然黑泽明一直不知道什么意思,但却一直记着。有些东西,其实并不用理解透彻,只要存在即是一个通向未知领域的通道。

至于他的母亲,在他的印象里,是一个情绪极其克制冷静的坚毅的人。有一次她因意外被烧伤了,烧伤的皮肤剥下来涂药令人不忍卒睹的场面里,她也显得波澜不惊,面无表情。甚至知道她儿子,黑泽明的哥哥丙午自杀后,她也始终没有掉一滴眼泪,只是平平静静地承受这份痛苦。

他的原生家庭里,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哥哥。他的哥哥从小学习就很优异,但是中考的时候却落榜了。人要保持一直很好的学习成绩,其实是很不容易的,并且容易让人形成一种跟自己过不去的偏执。丙午落榜后,果然性情大变。后来他去了类似陆军少年学校的成城中学,却沉溺在文学的世界里,男孩与父亲的关系在这个阶段又非常敏感。他看了很多很多的电影,还分享给弟弟。后来在评论领域小有名气。

现在是清明假期,我们简单地谈一谈日本人的生死观。黑泽明第一次接触到死亡,是他的小姐姐,16岁的时候就早逝了。他那么冷静的笔触,没有故意抽离悲伤的那种清淡,真的是像一阵清凉的冷风一样无情而平淡地飘过的写法,让人觉出一种内心锤炼后的冷剑的味道。至于他第二次描写大面积的死亡,是哥哥带着他,过了隅田川桥,去了被服厂前的广场——大地震中烧死人数最多的地方。他们看着死尸一望无际,随处可见成堆的尸体,有一个坐在尸体堆上的尸体,引起了他们俩相同的看法。黑泽明晚上并没有做噩梦,他问哥哥为什么,哥哥对他说,“面对可怕的事物闭眼不敢看,就会觉得它可怕;什么都不在乎,哪里还有什么可怕的呢?”这次远足,正因为可怕,所以要征服。他的哥哥,真的是有哲学家的底子,只不过浓得化不开。他挂在嘴边的是“我要在三十岁之前死掉,人一过三十岁就只能变得丑恶”。后来,他27岁的时候真的自杀了。《绝境》里的纳乌莫夫,那种人生一切努力都是虚空、无非是在坟墓上跳舞的虚无精神和厌世哲学影响他太深刻了。有些人,其实看什么都是明白的,但他还是要让自己的人生有点依靠,哪怕是故意靠近某种概念,使得自己与它“化合”。这样的一生,是浓墨重彩但干净没有杂质的,但它不太适合俗世,会显得格格不入。黑泽明后来被形容“你哥哥是底片,你是正片。”在黑泽明那,这些精神底色也很浓,但幸而化开了

黑泽明反观自己的一生,小时候遇到的不过只是一场地震,没有大灾大难与世事变迁,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、俄国革命、日本社会的动荡与变迁,这些都不过是温室外的风雨声。

人生每一步都算数。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对人生产生影响。

黑泽明也遇到过不对付的班主任,后来也像哥哥一样名落孙山,“小升初”没有考上东京府立第四中学。他偏文科。后来去了京华中学。受他父亲的影响,他觉得干什么都会有收获,所以看什么书都会有收获。上中学路上都会“边走边看书”,读遍樋口一叶、国木田独、夏目漱石、屠格涅夫等人。凡是到手的就读,不管懂还是不懂。

中学毕业后,他想报考美术学院,但没有考上。毕业后第二年,作品入选了全国性的新人作品展。18岁这一年,终于有一点小成绩,可是一年后,也就是1929年,世界经济危机爆发,他继续学画、购买材料需要不少钱,家里只有姐姐工作维持一家生存,他想给家里减轻负担。也是在那个时候,他拓宽了才艺的面,对文学、戏剧、音乐和电影,都开始广泛学习。那时候也是“一元热”出版时代,世界文学全集、日本文学全集泛滥,他都读。知识缺乏的年代,人们都是什么都读,什么都学,尽自己的可能接触最多的面。

20岁,因为父亲的下属认识他,所以躲过了兵役。随后接触到了无产艺术到无产运动,还读了《资本论》《唯物史观》等等。不过,他也没有继续执着于无产运动。

1936年,他26岁的一天,看到了P.C.L电影制片厂招考副导演的广告。当时,500人报考,首先要交论文《列举并论述日本电影的根本缺陷及其纠正方法》,论文这道关后来淘汰了三分之二的候选人。最后要争取五个名额。此时,他遇到了一生中最好的老师——山本嘉次郎。

去面试的时候,不知道山本是谁的情况下,黑泽明与他谈论画,音乐和电影。这些都是他一贯拥有的知识底蕴。后来他进入了第三轮,然后便被录取了。遇到山本,黑泽明形容为:“山顶的风终于吹到了我的脸上。”什么意思呢?是指长时间艰苦地走山道的人,快到山顶时能感到迎面吹来的凉爽的风。这风一吹到脸上,登山者就知道快到山顶了。他将站在群山之巅,极目千里,一切景物尽收眼底。

黑泽明印象中的山本是这样的:对任何事都持有灵活态度,从不强求统一,对于名利,一向淡泊处之,性格坦率直爽。他是美食家,热衷古典美术(古代家具、什物、工艺品方面造诣很深),又是编剧出身。他事无巨细,总是很周到。他曾总结规律:人很难了解自己,不能客观地观察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;凡是有意识的动作,首先注意的不是动作本身,而是意识;教给演员怎么做,同时必须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,并且让他充分理解、心悦诚服。

黑泽明后来终于拍出《罗生门》这样影响世界的电影,为他打开了更广阔的窗口。他回忆编剧和拍摄的往事,写道:当时电影已经进入有声时代,无声电影的优点以及它独特的电影美学早就被人们弃之不顾了。所以我想,有必要回到无声影片的时代,探索一下电影的原点,特别是应该从法国先锋派的电影精神中重新学到什么。《罗生门》是实践我的想法和意图的绝妙素材。因为电影表现的人彷徨于心灵的竹丛之中,人的行动半径很大,所以就把电影的舞台搬到了大森林。芥川《竹林中》描写了人心的奇怪曲折与复杂阴影。人对自己的事情不会实话实说,谈自己的事情的时候,不可能不加虚饰,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地活下去的人的本性。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,可见人的罪孽很深。

所以,人如果照照自己,也能被自己的丑陋吓出一身蛤蟆的油。

人就是一个自己的性灵与时代的混合物。这些东西都不是那么容易自己总结出来,或是由一两个即便一直呆在身边的人能够观望到的。人的内心要有一个独立的自己,很重要,只有这样,才能抽离出自己由镜子去关照,虽然会吓一跳自己为何总是那么丑陋和绝望,但也有更清新自在的时刻。

  • 水姐的新书《任凭世事变化,内心鱼鱼雅雅》,4月中旬即将出版,谢谢大家的支持,动物系列将继续更新。


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」

「 图片 | 视觉中国 」


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:qspyq2015

商务合作:biz@chinamoments.org

投稿、内容合作、招聘简历:friends@chinamoments.org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